天旋地轉!淺談眩暈症

眩暈症(Vertigo)是極為常見的症狀,全球約有20-30%的人曾有此經驗。 研究顯示人口盛行率約5%~10%,40歲以上則達到40%,一年內的復發率為37.7%。

眩暈是「症狀」,不是「診斷」

其實,眩暈是一種「症狀」,而不是「診斷」;這個有點類似得流感的人會「發燒」,而發燒是症狀,流感則是診斷一樣。

所以眩暈的病人來到門診,第一件事情是要「找原因」,才有辦法對症下藥。

眩暈要「找原因」

因為平衡神經在我們的顱骨裡,看不見、摸不著,因此要找到眩暈真正的原因,就需要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。🔍

在眩暈發作的問題上,我們會聚焦在以下五項:

  1. 性質:是否天旋地轉,或者是漂浮感、噁心感
  2. 時間:眩暈困擾多久,發作時一次暈多久
  3. 誘發因素:姿勢變換會誘發、看見閃光而誘發
  4. 合併症狀:是否合併耳鳴、聽力下降、頭痛
  5. 其他:是否有慢性病、神經學症狀、外傷

透過這五個問題,我們就可以有大致的治療方向與用藥。💊

眩暈五大問

台灣眩暈原因「前三名」

台灣過去的健保資料庫統計,最常見的眩暈診斷前三名,分別是: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(耳石脫位)前庭神經炎以及梅尼爾氏症

再來常見的是慢性病(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)造成的頭暈。

近幾年則有些新的診斷被提出,包括前庭性偏頭痛(vestibular migranine)、持續姿勢-知覺性頭暈(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ional dizziness),提供了新的診斷方向與治療選項。🧐

結語

因為眩暈的成因很多,加上評估困難,所以醫病之間需要耐心溝通與調整用藥。

後續作者會介紹幾個常見的昡暈疾病,給各位讀者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