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續姿勢-知覺性頭暈——到人多的地方、空曠處就會頭暈?

「持續姿勢-知覺性頭暈」——這項疾病很「新」,因為確切的診斷標準,在2017年時才由國際神經耳科學會(Barany Society)提出,距今不到10年。

但這項疾病最早在19世紀就有相關的紀錄,兩位德國醫師Benedikt和Cordes觀察到,在人多的廣場上,有些人會感到不適;Benedikt觀察到病人的眩暈,所以他稱之為廣場眩暈症(platzschwin);Cordes則看到病人的恐慌,所以他稱之為廣場恐慌症(platzangst)。這兩位醫師的觀察,成為這項疾病的鼻祖。

為何要定義一個「新」疾病

進入20世紀後,「懼曠症(agoraphobia)」被提出,在空曠處、人多處,會感到不適的相關症狀就被歸類到這項疾病。

不過現實中,很多人面對空曠或人多的地方,是產生身體的不適(頭暈、不穩),沒有精神的症狀(恐慌、害怕)。這些病人就不會到精神科門診,而是找耳鼻喉科或神經科醫師求助,醫師也不易為這些病人找到適合的診斷,直到2017年的診斷標準提出。

持續姿勢-知覺性頭暈(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ual Dizziness, PPPD, 唸作triple PD)診斷標準

  1. 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,在日常生活中,大多數的時間都一直持續有頭暈,只是嚴重度、持續時間不一
  2. 沒有誘發因素,但可能因為姿勢、視覺刺激而惡化
  3. 慢性頭暈前,通常有急性的眩暈症,但急性的眩暈好了,慢性的頭暈一直持續
  4. 症狀造成顯著的困擾、影響生活
  5. 症狀不能被另一種疾病來解釋
PPPD

從診斷標準勾勒出來的樣貌

這樣的人受到長期的頭暈困擾,在站立行走或有視覺刺激時會惡化,如壅塞的交通、客滿的餐廳、假日的賣場,或是進入地毯有複雜圖案的大房間等。症狀時好時壞,但幾乎天天都不舒服,卻又不會暈到跌倒或不能做事。

從診斷標準也可以看到,這個疾病只能以病史來診斷;為這症狀所困擾的人,在診間的眩暈檢查和身體檢查也通常是正常,提高了診斷的難度。

盛行率如何

因為診斷標準問世沒多久,所以尚未有大規模的調查。國外有些醫學中心研究,發現PPPD的盛行率其實不低於前庭性偏頭痛;過去不明原因的頭暈,回頭審視,很高機率是PPPD。

如何治療

  1. 藥物治療:有一些藥物(SSRI及SNRI)可以選用,劑量通常只需要標準劑量的一半,症狀就可能緩解,但藥效發揮可能需要8-12周。
  2. 前庭復健:網路上許多前庭復健運動、復健操等,對這項疾病也會有幫助,但也會需要持續來慢慢改善

結語

頭暈對於病人與醫師都是一大挑戰,一直到2017年都還有新的診斷提出,可見這個領域仍有許多未知與挑戰!

從確定診斷到找到適合的用藥,都需要醫病雙方的配合與耐心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