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一種「睡眠檢測」適合我?

「我經常睡覺時打鼾,想做睡眠檢測,應該選擇哪一種比較好?」
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,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問題。除了影響白天的精神,有些症狀,像是:夜尿、高血壓等,也可能跟睡眠有關。
「STOP-BANG問卷」的結果,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,想做睡眠檢測,下一步便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測方式。

常見的睡眠檢測

台灣目前常見的睡眠檢測,包括:

  1. 居家睡眠檢測(Home Sleep Test, HST)
  2. 多項生理睡眠檢測 (Polysomnagraphy,PSG)
  3. 行動裝置的睡眠檢測(如:apple watch等)

居家睡眠檢測(HST)

一套典型的居家睡眠檢測裝置包括:血氧機、偵測胸廓起伏的束帶鼻管(偵測是否有氣流)。
因此,居家檢測可以得到的資訊包括: 睡眠中的血氧濃度呼吸暫停(胸廓沒有起伏及鼻管沒有氣流)的次數。
有部分的居家睡眠檢測裝置有錄音功能,因此可以記錄打鼾的次數及分貝數

有關居家睡眠檢測報告的判讀,可點擊連結,有更進一步的介紹。

居家睡眠檢測

圖片來源:科林——睡得美

多項生理睡眠檢查(PSG)

多項生理睡眠檢測必須要到醫院檢查,因為其包括更多項目,如: 腦波監測、心電圖等;但更重要的是,這項檢測會有睡眠技師全程監控,所以得到的資訊會比較全面。
可以得到的資訊包括:睡眠深度、各種睡姿對打鼾的影響(因為有技師觀察睡姿),也可以用來檢查一些比較少見的睡眠障礙(非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睡眠障礙),如: 不寧腿症候群等。

多項生理睡眠檢查

圖片來源:sleep-apnea-guide

行動裝置的睡眠檢測

目前的行動裝置,包括apple watch等,有偵測睡眠品質的功能。其背後的原理,是利用裝置內部的陀螺儀,偵測睡眠時的運動,來推測睡眠的時間長度與睡眠深度。

近一代的裝置雖然有偵測血氧的功能,但不能得知血氧的下降是否跟睡眠呼吸中止有關,因此,不能夠取代前面兩種睡眠檢查

行動裝置的睡眠檢測

圖片來源:Apple

哪一種「睡眠檢測」適合我?

多項生理睡眠檢查的好處:可以得到較多資訊,且有睡眠技師的監控,對於檢測的結果較有一致性。
多項生理睡眠檢查的主要缺點有兩個:這項檢測通常會需要排隊(畢竟一個晚上能檢測的人數不多)。另外,因為在不熟悉的環境受測,可能會因為睡不好,導致檢驗結果較為不準(稱為「第一夜效應」)。
居家睡眠檢測的好處:就是方便、快速,且是在熟悉的睡眠環境檢測,可以貼近日常生活情況。
但是其缺點:就是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外的疾病,包括:不寧腿症候群、嗜睡症、猝睡症等,沒辦法檢查。

結語


若是單純的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,可以使用簡易的居家睡眠檢測即可。若居家檢測有問題,
或者是有打鼾以外的困擾,則可以再進一步安排多項生理睡眠檢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