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小姐日前參加公司體檢,其中有一項「鼻咽癌指數」過高,上網查了一下,發現鼻咽癌指數過高,鼻咽癌的機率是正常的30倍😱
嚇得徹夜未眠的她,趕緊來到耳鼻喉科的門診,醫生做完鼻咽鏡,卻跟她說沒事,定期追蹤就好。🤔
為什麼網路上說的這麼可怕,醫生卻會說沒事呢?

「鼻咽癌指數是什麼」
一般體檢講的鼻咽癌指數,指的是「EB病毒」的抗體(EBV VCA IgA或EBV DNase IgA)。EB病毒與鼻咽癌有正相關,9成以上的鼻咽癌都可以驗出EB病毒。
但反過來卻不一定,驗出EB病毒不代表一定會有鼻咽癌,只是代表風險較高,但這個風險到底到什麼樣的程度呢?
鼻咽癌的發生率不高,就算風險比平常高30倍,也不到1%
沒有EB病毒感染的人,鼻咽癌的發生率是每十萬人中有11人。就算兩種EB抗體都陽性,風險提高30倍,發生率也是每十萬人中有371人而已,換算起來不到1%。
(豆知識:這篇台灣研究的共同作者,是前副總統 陳建仁先生,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)
真正的高風險因子是「家族史」
如果直系親屬中,有鼻咽癌的親戚,同時抽血發現有EB病毒感染,就確定是鼻咽癌的高風險族群,需要密集的追蹤內視鏡,甚至需要切片檢查!
結語與懶人包
現代醫學的進步、健康意識的提升,有定期健檢的人也越來越多啦,但如何解讀報告後面的意義,還是需要與專科醫師的討論。
若因為健康檢查報告上面的紅字而過度擔心焦慮,可能會得不償失;針對今天的鼻咽癌指數議題,作者整理了一張懶人包如下,給讀者們參考:
